查看原文
其他

从车间工人到留洋科学家,这位核材料泰斗曾立下豪言壮语:美国再好,我也要回来

小德 德先生 2019-10-09


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你还在原地等待?

点击图片立即上车!

2019年5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李恒德在京去世,享年98岁。


作为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李恒德从一座内地小城的贫苦家庭走出来,成为“英美奖学金“的留学生,来到四十年代世界上最繁华的美国;学成之后又冲破重重阻碍,克服种种困难返回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曾在钢铁炉旁做过值班员,在摄影厂做过宣传股股员,在飞机制造厂做过零件锻铸,在中学教过书,读博士做研究又在设计公司作过制图员当教授。


成为教授后多次出国,成功主持过40多次国际会议,见证过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化……作为老一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李恒德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令人感动。


从车间工人到科学家

1921年,李恒德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物性格,在他同龄的孩子还在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已经上学了。李恒德对于陌生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正是因为这种对科研的极大热情,促使他在一个个领域钻研。


14岁时他离家到开封就读于当年的开封高中。1937年,他刚读完二年级,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南迁,匆匆毕了业,并辗转到长沙参加全国大学的统一招生,考入北洋工学院。


毕业后,他到重庆大渡口钢铁公司的炼钢厂工作,被分到平炉,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内地最大的一个炼钢炉,他去时刚刚建成,不久后又辗转来到四川南川丛林沟第二飞机制造厂的锻铸车间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想到留学,也没有做过留洋的梦。


从小便对科学充满热爱与好奇的李恒德自然不甘于在工厂里碌碌无为一辈子。1944年,李德恒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的公费留学生,乘坐一艘运大兵回美国的运输舰,经过多天的浪涛颠簸从上海到了西雅图,开始了异国求学的艰难历程。


李恒德先是进入了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身),在那里有当年美国极有声望的物理冶金教授们执教。李恒德在那里从过去偏于冶炼的领域走进了一个新兴的学科——物理冶金。


1946年,李恒德(前排右二)在匹兹堡与中国同学合影

在卡内基获得硕士后,他曾到Notre Dame大学随Paul Beck教授工作了1年,并于1948年秋进入了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了导师R. M. Brick教授的课题,就锆和铍的晶体变形问题进行研究。


该研究属于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课题。当时铍作为一个新型的原子能金属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但是人们对这个鲜为人知的金属的力学性能了解很少,特别是它的脆性。铍是中子的反射材料,锆是中子吸收截面特低的金属,它们在刚刚萌芽的原子能事业中非常重要。不过当时年轻的李恒德并不知道它们在原子弹中的作用。就这样,他在铍研究上花费了五年时间,最后在这个题目上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1947年硕士毕业照


“山姆大叔”的人质

然而,当年这项研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当时,李恒德一边作研究,一边积极参与在美留学生举行的各项进步爱国活动。从1948年起他就投入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工作并连续两年主持“留美科协通讯“的编辑印发工作。


这些活动占去了他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注意到了他的这些“不安分“的行为,1951年对他进行了搜查和长期询问,并给他正式发出了禁止离境的命令,否则将处以5年监禁和5000元罚款。移民局的人还严厉地警告他:“也许你能有一千条路可以逃出美国,但劝你一条也不要试。”


紧接着Brick教授接到海军研究局的命令,要求他将李恒德从铍研究名单上除掉,并告诫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他的研究给予资金支持。


李恒德(后排左一)与留美同学合影

收到禁令后的几个月大概是李恒德在美国最孤独、最难以忍受和最痛苦的日子。他有意离开了别人,周围的人也躲开了他,免得彼此惹麻烦,而亲密的朋友也大多回国了,还在美国的也不敢联系。李恒德陷入了从未有过的人生低潮。


事情在1952年迎来转机。当时,朝鲜战场已处于胶着状态,双方和谈在板门店拉开了帷幕,痛定思痛的李恒德决心利用这个时机和美国的禁令斗争一番。他联合在波士顿的师昌绪、张兴铃等在美的二十来个留学生在麦福德夏令营聚会,商讨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美国的具体事宜。


在争取回国的活动中,李恒德自觉地担当了留学生斗争的带头羊,在此期间他因忙于这些活动而失掉了给他安排的助教职位,为此一度去当了一个设计公司的绘图员。


在国际和国内种种舆论和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在1954年8月开始准许少数留学生返回国内,第一批为22人,李恒德便是其中之一。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移民局的工作人员曾两度到他的公司找他谈话,企图用高薪工作诱惑他放弃回国的计划。李恒德看穿了移民局的伎俩,面对他们的诱惑之词,他只是简单地回答“不,我只想早点回到中国。”


一生奉献给中国的核材料事业

李恒德这一生做过很多事,他感到满意的事也不少。首先是他一回国,国家就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筹建全国惟一的核材料专业,为国家核国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很多人才,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荣的第一件事。


1979年,李恒德(左)作为50年代归国科学家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方毅接见


1956年,回国一年的李恒德就接到筹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当年一个绝密专业——核材料专业的任务。但当时中国在核材料方面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要组建教师队伍,要购设备和建设新的实验室,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还要开展尽可能真刀真枪的核材料科学研究等。


这些要逐一落实并且越快越好。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在李恒德和青年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们都把这一任务当作最好的工作,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李恒德认为,要办好一个专业,关键是教师队伍。为了筹备核材料专业师资力量,清华大学从当时的机械系三年级学生中挑选了八名学生和一名半脱产的学生政治辅导员组成了相八班。李恒德亲自讲授专业课,同时还聘请兄弟院校专家来讲课。


李恒德几乎主讲过每门课程,那段时间他十分繁忙,既要教学还要处理日常教学管理等行政任务。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没有误过一节课,为国家培养了大核材料专业人才。


1952年6月,李恒德(左一蹲者)参加在麦黛湖召开商讨争取回国会议


从1961年起,一届届正规核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走上国际尖端的岗位。他们在学校不仅学到了有关材料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物理基础也相当扎实,真正成为理工结合的优秀人才。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一心向祖国的核事业,到毕业分配时都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毫无怨言地去了那些不知名的人烟稀少之地,并且一生就扎根在那里,不少人对“两弹一艇”都作出了实质性的重要贡献。


从学生们身上,李恒德得到了一份教师可以感受到的最大的亲切、欢乐和骄傲。所以,就算30年来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他依然感觉是幸福的,正是这些学生让他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如今,他的学生已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几十多年来,他培养的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遍布海内外。


享誉海内外的科学研究

在教学之外,李恒德一生也进行过不少科学研究。1973年,他利用凝胶沉淀法最早在国内研制出二氧化铀的微球。1975年,他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住厂近1年时间,根据当时国内外对威胁反应堆安全的锆合金包壳管材氢氧化物位向引起的脆断问题,提出并主持了我国锆合金管材的氢氧化物分布研究。


他提出了氢化物取向主要取决于管材的织构和加工工艺,帮助研究院建立管材织构的测定方法,提出基极取向因子V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对大量不同工艺、不同冷做程序、不同热处理制度的中间取样和最终管材的取向因子的测定和渗氢试验,终于建立了管材织构取向因子V48和氢化物取向因子F48间的关系,这个工作的意义是找到了控制薄壁锆管中氢化物分布的规律和途径,避免堆用锆管氢化物最有害的径向取向,改变为有利的周向取向,最终可以降低燃料包壳管材氢脆开裂的倾向,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这在一系列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自1978年之后,李恒德领导他的研究组进入了金属离子束表面改性的研究新领域,他和他的合作者们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也在国内获得了多项奖励。他们系统地对离子注入对钢的磨损的复杂的影响因素做了较深层的规律性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规律,结果发表予1983年。这一研究曾吸引国际上不少专家学者的注意,图和曲线也得到了多次引用。美国海军研究所的专家在一次国际大会上做综合报告时曾特别提到这一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这些结果对整体趋向的研究极为有用”。


1986年,李恒德率领代表团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访问考查,这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后和美国第一次接触


从1989年起,李恒德又瞄准天然生物矿物和仿生材料。他们对贝类珍珠层的复合层状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还曾利用多靶的粒子束溅射方法,以及珍珠层的放生原理,研制出一系列的异质纳米多层膜,并对多层膜硬度和韧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除此之外,李恒德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参加过30多次国际会议。早在1966年就率团赴英参加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国际学术会议。改革开放后,又先后率团赴意大利、匈牙利参加第一届离子束材料改性会议,这都是我国学者首次参加的会议。


1978年,李恒德(前排右五)率离子束代表团访问意大利、匈牙利、法国、瑞士等国,在意大利Cofania大学和校长等合影


李恒德做了10年的核材料,20年的离子束,30多年的仿生生物材料,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生物,跨学科搞研究,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教授,这些就是他的荣誉和骄傲。

 

普通人情节

虽然李恒德在美国生活工作过多年,也是国内科技界知名的学者,材料科技领域的泰斗,国内首席科学家,然而他却从没有丝毫“先生”的派头,极其平易近人,待人接物“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没有一丝老科学家的架子。


这种普通人情结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大学期间他读了很多书,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辛克莱的《屠场》和屠格涅夫的《罗亭》。“罗亭”使他树立了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尽管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忠于自己的信念和工作,都是非常可贵的。


在李恒德看来,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自己给国家做了些什么。所以他不崇拜英雄,而崇拜那些无名的、能够把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好的普通人。他觉得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能够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五十多年来,李恒德用毅力用志气用自己的知识和工作把一切都交给了祖国,把自己的汗水洒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不论大小,但都是属于中国的。这就是李恒德矢志不移的青云之志和白首之心。



2018年

德先生已经陪您走过n多日夜


2019年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

给您带来最好的体验

▼▼▼▼▼

新的一年

您对德先生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欢迎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

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3位

送上精美奖品




推荐阅读


 点击购买《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